星期日, 6月 26, 2005
260605隨筆
一個人游泳 游兩人的份 沒人游的泳池 變成我的 孤獨的是泳池 被遺忘的是泳池 不為破紀錄的破紀錄 變成沒有意思 變成池塘中青蛙 蛙式 一個人的生命 承載兩個 叫愛 我在學習 憤怒的是身體 平靜的是水 我就是要讓這身體累 累到不行 不讓身體再憤怒 讓水吃掉 1 2 3 4 5 6 7 8 呼 呼 呼 呼 呼 呼 呼 呼 身體屈服了 我安心了 潛入水中 看見光的波動 感覺水的流動 我又是我 輕輕的我 漂在水中 藍色瓷磚 黃色排水孔吸著皺皺的膠布 很虛的氣泡 我的呼吸 水的味道 節奏性的換氣 規律的動作 又游了一趟 仰泳 粉橘色的棚慢慢倒退 奇怪 不是水本身給我前進的感覺 原來我看著倒退確定自己在前進 冰涼的水感覺很空 害怕 池底變得無法想像的深 開始裂開 黑暗的洞 鯨魚 我只能看著粉橘色的棚 繼續游 希望鯨魚沒有看見我 噗 我結束一切
星期一, 6月 13, 2005
性
人消化「性」真的比想像中的還要容易,那跟吃飯是兩回事。最近這學期開課不久,自己開始自修「性」。這個年代,可以最快接觸性的方法就是「網路色情」。 「性」真的只有網絡上的裸體、性交、A片、性知識嗎?顯然不只。佛洛伊德用「性」對人的行為之解釋,讓我有一個靈感:試圖在我們生活中發現「性」的作用。 因為「性」而接觸到了Kinsey這個偉大的性學大師,再回到課文。在寫這篇報告時,我想我的自修已經來到一個階段:「性」時時刻刻都在操弄人的行為。
關於《憤怒與溫柔》這篇文章,就非常明顯的突顯了個人慾望與社會期望的矛盾,這其實是非常合理,並能夠從Kinsey大師的研究獲得解釋:Kinsey大師 的統計發現,婚前性行為、婚外情、自慰與同性戀關係中占男性性行為的絕大部分。這說明了社會期望的,並認為是被允許的性行為其實並沒有在生活中真正的發生,而是隨著個人的慾望在進行。慈愛的媽媽形象是社會的期望,個人的情緒與欲望是一個媽媽的真實情感。當內心的情感遇上社會的期望卻不能被社會接受時,罪 惡感隨之產生,就像男孩自慰的罪惡感、丈夫偷情的罪惡感與婚前性行為的罪惡感,是一體的多面。
文中提及了許許多多這樣的矛盾,也有不矛盾的時候:第一次懷孕與第一次沒有罪惡感,因為那是女人向來所做的。「從孩子解讀到的訊息:你(媽媽)在那裡!而作媽媽的也在從新發現自己的存在。」「餵孩子吃奶,就像性行為一樣,可能會是緊繃的,造成身體上的痛苦,心裡充滿做壞事的罪惡感;但就像性行為一樣,也可能打從心底撫慰人的一種經驗,充滿甜美和溫柔的快悅。」「我們需要可供我們回歸的自我」,作者在內容最後解讀了自己的經驗/矛盾所在,「(那)完全是男人對女人自以為是的想法。」
我們生活在自以為是的世界裡,男人自以為是的看女人;女人自以為是的看男人。其中作者提到「母子之間的權力關係通常只是父權社會中權力關係的反映」, 我非常認同。就如作者提及的一樣,那就是現實的部份,不用修飾,掙開眼就看得見的鐵一般事實。因為我們身處的社會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父權體制。從家庭、教 育、公 司、主管、社會的層面,父權體制無孔不入。探討父權的利與弊正如推動暴力的遊行一樣,是沒有價值的。引用作者的話「要彌合心智和身體之間的分離,再也不讓自己的身心迷失其間,除去自認獨特的幻想,才有真實的生命」,男人女人都一樣。
《不同的話音》談到女人看重責任,男人看重權利,我覺得那是父權體制的作用,談不上天生。這個體制就是「讓男人努力達到獨立,爬到巔峰,盡力防止和他人接近;女人就努力進入與人連繫的網絡中心,儘量避免被單獨置 遠。」續《不該走的路:男孩與其內在生活的疏離》,於是男人在貼近情緒時覺得不自在與受到威脅, 只因為小時候的那句話「男孩子不可以哭!」 銘印在腦海,往自我想像的「堅強」發展,變成大家期望的「獨立」。對情感採取「對抗或逃避」的反應導致情感的忽略與疏離,沉默對應變成堅強的表現。一直這樣來到有一天,男人認識到自己的堅強是多麼脆弱無力時,就認定自己在失敗的人生中繼續墮落。悲傷、沮喪、憤怒、 羞愧、酗酒、家暴、崩潰… … 隨之而來。然而,那不是必然的,那是因為性別社會化帶來的性別的刻板印象讓男孩接受錯誤情緒教育。男孩被視為未來的成功者,而幼年時期所遭受的問題是微不足道的。我們錯誤假設男孩都是自尊的、自信的、成功的,沒有情感與需求的,彷彿那是與生俱來的、應該如此一般的。
最近的機緣巧合,讓我弄來了一份關於A片與男生的調查統計顯示:接受調查的120名男生中95%的人有看A片。其中發現,男生看A片與女朋友關係上並無相關;與打發時間和解決生 理需求之相關大於心理需求。這顯示了男性接觸/認識「性」更多時候是在感官上而非情緒/情感認知上。或許可以這麼解釋:男人在達到性成熟之前接受了錯誤情 緒教育,男人看A片在感官上的刺激是性的大部分,享受感官上的快感比感情上的親密來得容易。同理,男人情緒上的發洩,透過髒話、酒精、暴力,彷彿比較容易 表達自己與被理解;情感上的矛盾與衝突像被自動化的封鎖起來似的,無法說出口--那是懦弱的表現也是禁忌。當然,被性的刻板印象囚禁的不只是男生,反而是你我,無論是男女的切身問題。
可見社會的暴力產生是有跡可尋的。男性犯罪者人數遠遠超過女性犯罪者,是統計,也是常識。可是,是否男性就有天生的暴力基因在他們身上作祟?我想讀者心中 必定已有答案。父母給小男生的玩具是槍,他可以扮演警察的角色,也可以扮演壞人的角色,但他學會的只有一件事:他可以用暴力!當男生開始對妹妹的娃娃感興趣時,媽媽會跟他說「那是女孩子玩的,去玩你的槍。」我們從小就很快的認識到這是性別化的世界,男生不能哭,女生可以;男生可以…,女生不可以… 最後,我們成為所謂的「男生」和「女生」。
現在的世界強調男女平等,男生可以像女生;女生可以像男生。但是,這真的就是所謂的男女平等嗎?我看見的反而是大家開始掉入異性社會角色的框框,也就是女生跳入男生的刻板;男生跳入女生的刻板。唯有時時警惕自己是否陷入刻版中,試著跳開框框看「性」與自己,才有辦法讓我們盡量避免陷於內心慾望與社會期望的矛盾與衝突。
我們對於自我性別的認識其實更多時候是透過社會學習、獎勵/懲罰與榜樣學習的(Bussey & Bandura 1999)。我們在不斷努力使自己與刻板印象中的性別角色相符,另一方面面對著自我性別認同/認識的過程中,不斷的產生矛盾或被囚禁在衝突中而生病。唯有消除這種矛盾與衝突,我們才有辦法認清自己的性在脫離刻板後,肉體與情感上是怎麼一回事。
關於《憤怒與溫柔》這篇文章,就非常明顯的突顯了個人慾望與社會期望的矛盾,這其實是非常合理,並能夠從Kinsey大師的研究獲得解釋:Kinsey大師 的統計發現,婚前性行為、婚外情、自慰與同性戀關係中占男性性行為的絕大部分。這說明了社會期望的,並認為是被允許的性行為其實並沒有在生活中真正的發生,而是隨著個人的慾望在進行。慈愛的媽媽形象是社會的期望,個人的情緒與欲望是一個媽媽的真實情感。當內心的情感遇上社會的期望卻不能被社會接受時,罪 惡感隨之產生,就像男孩自慰的罪惡感、丈夫偷情的罪惡感與婚前性行為的罪惡感,是一體的多面。
文中提及了許許多多這樣的矛盾,也有不矛盾的時候:第一次懷孕與第一次沒有罪惡感,因為那是女人向來所做的。「從孩子解讀到的訊息:你(媽媽)在那裡!而作媽媽的也在從新發現自己的存在。」「餵孩子吃奶,就像性行為一樣,可能會是緊繃的,造成身體上的痛苦,心裡充滿做壞事的罪惡感;但就像性行為一樣,也可能打從心底撫慰人的一種經驗,充滿甜美和溫柔的快悅。」「我們需要可供我們回歸的自我」,作者在內容最後解讀了自己的經驗/矛盾所在,「(那)完全是男人對女人自以為是的想法。」
我們生活在自以為是的世界裡,男人自以為是的看女人;女人自以為是的看男人。其中作者提到「母子之間的權力關係通常只是父權社會中權力關係的反映」, 我非常認同。就如作者提及的一樣,那就是現實的部份,不用修飾,掙開眼就看得見的鐵一般事實。因為我們身處的社會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父權體制。從家庭、教 育、公 司、主管、社會的層面,父權體制無孔不入。探討父權的利與弊正如推動暴力的遊行一樣,是沒有價值的。引用作者的話「要彌合心智和身體之間的分離,再也不讓自己的身心迷失其間,除去自認獨特的幻想,才有真實的生命」,男人女人都一樣。
《不同的話音》談到女人看重責任,男人看重權利,我覺得那是父權體制的作用,談不上天生。這個體制就是「讓男人努力達到獨立,爬到巔峰,盡力防止和他人接近;女人就努力進入與人連繫的網絡中心,儘量避免被單獨置 遠。」續《不該走的路:男孩與其內在生活的疏離》,於是男人在貼近情緒時覺得不自在與受到威脅, 只因為小時候的那句話「男孩子不可以哭!」 銘印在腦海,往自我想像的「堅強」發展,變成大家期望的「獨立」。對情感採取「對抗或逃避」的反應導致情感的忽略與疏離,沉默對應變成堅強的表現。一直這樣來到有一天,男人認識到自己的堅強是多麼脆弱無力時,就認定自己在失敗的人生中繼續墮落。悲傷、沮喪、憤怒、 羞愧、酗酒、家暴、崩潰… … 隨之而來。然而,那不是必然的,那是因為性別社會化帶來的性別的刻板印象讓男孩接受錯誤情緒教育。男孩被視為未來的成功者,而幼年時期所遭受的問題是微不足道的。我們錯誤假設男孩都是自尊的、自信的、成功的,沒有情感與需求的,彷彿那是與生俱來的、應該如此一般的。
最近的機緣巧合,讓我弄來了一份關於A片與男生的調查統計顯示:接受調查的120名男生中95%的人有看A片。其中發現,男生看A片與女朋友關係上並無相關;與打發時間和解決生 理需求之相關大於心理需求。這顯示了男性接觸/認識「性」更多時候是在感官上而非情緒/情感認知上。或許可以這麼解釋:男人在達到性成熟之前接受了錯誤情 緒教育,男人看A片在感官上的刺激是性的大部分,享受感官上的快感比感情上的親密來得容易。同理,男人情緒上的發洩,透過髒話、酒精、暴力,彷彿比較容易 表達自己與被理解;情感上的矛盾與衝突像被自動化的封鎖起來似的,無法說出口--那是懦弱的表現也是禁忌。當然,被性的刻板印象囚禁的不只是男生,反而是你我,無論是男女的切身問題。
可見社會的暴力產生是有跡可尋的。男性犯罪者人數遠遠超過女性犯罪者,是統計,也是常識。可是,是否男性就有天生的暴力基因在他們身上作祟?我想讀者心中 必定已有答案。父母給小男生的玩具是槍,他可以扮演警察的角色,也可以扮演壞人的角色,但他學會的只有一件事:他可以用暴力!當男生開始對妹妹的娃娃感興趣時,媽媽會跟他說「那是女孩子玩的,去玩你的槍。」我們從小就很快的認識到這是性別化的世界,男生不能哭,女生可以;男生可以…,女生不可以… 最後,我們成為所謂的「男生」和「女生」。
現在的世界強調男女平等,男生可以像女生;女生可以像男生。但是,這真的就是所謂的男女平等嗎?我看見的反而是大家開始掉入異性社會角色的框框,也就是女生跳入男生的刻板;男生跳入女生的刻板。唯有時時警惕自己是否陷入刻版中,試著跳開框框看「性」與自己,才有辦法讓我們盡量避免陷於內心慾望與社會期望的矛盾與衝突。
我們對於自我性別的認識其實更多時候是透過社會學習、獎勵/懲罰與榜樣學習的(Bussey & Bandura 1999)。我們在不斷努力使自己與刻板印象中的性別角色相符,另一方面面對著自我性別認同/認識的過程中,不斷的產生矛盾或被囚禁在衝突中而生病。唯有消除這種矛盾與衝突,我們才有辦法認清自己的性在脫離刻板後,肉體與情感上是怎麼一回事。
130605隨筆
看了看allencolor的blog,感嘆自己多久沒有遛狗了,那隻關在家裡我叫他感性的狗。
想想也實在太不應該了,竟然忘了他的存在。可是不對呀,狗有狗性-愛纏,難道他被家中的貓先生同化了?
貓先生比其他的貓更帥了,更有貓性!完全不理我!他愛獨來獨往,有時也不吃你給的食物,寧願自己找食物。出乎預料地出現在你面前;再見也不說一聲。想想也真有徐先生的風範啊。
家裡來了女主人後,感性就不理我了,那隻狗我想必定是發情啦!
我竟然吃起感性的醋來!
想想也實在太不應該了,竟然忘了他的存在。可是不對呀,狗有狗性-愛纏,難道他被家中的貓先生同化了?
貓先生比其他的貓更帥了,更有貓性!完全不理我!他愛獨來獨往,有時也不吃你給的食物,寧願自己找食物。出乎預料地出現在你面前;再見也不說一聲。想想也真有徐先生的風範啊。
家裡來了女主人後,感性就不理我了,那隻狗我想必定是發情啦!
我竟然吃起感性的醋來!
星期六, 6月 04, 2005
愛的智慧
1. 何謂哲學?
哲學的定義,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個哲學的定義。Philosophy中的philo是愛,sophy是智慧,合起來就是對智慧的愛。然而,每個人可以有自己對哲學的定義,我定義Philosophy為愛的智慧。
我覺得哲學之所以會出現幾乎無限個定義的原因,是因為它是一個抽象的觀念,正如每一個人對愛的定義幾乎是無線的一樣。儘管「桌子」這個具體的例子,當我們談到桌子,最完美的「桌子」只能在個人的腦海中浮現,而且每個人那最完美的「桌子」又必定有別於他人腦海中的那張完美的「桌子」,道理是一樣的。既然那麼具體的東西對每一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觀念;「哲學」這麼一個抽象的觀念,我們為何就不能讓個體存有自己的想像空間呢?
哲學之所以存在各種主義的原因為何呢?我覺得這個問題並沒有逃脫達爾文演化論的概念。演進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的生存機會提高,有辦法求存。一代一代哲學家的出現必定接受了前人的某部份智慧並於自己所認識的世界觀發生磨擦與矛盾,產生新的主張、新思維。這些所謂新的,我覺得其實並沒有新,其不過是終極智慧的演化過程。
2. 人是什麼?
所謂人不過是愛找藉口1安慰自己2、自以為是3、無知4的動物。
-註解-
1. 愛找藉口:人們標榜自己是有理性思考,可是人類並沒有很完美無暇的理性思考。很多時候我們試著對自己的疑問/好奇,找出解答,但更多時候我們是在拼命的找一個可以安慰自己的藉口去填充我們那個天生的無知空虛感。這也說明為何哲學的定義永遠無法滿足每一個個體的需求,因為我們只能在當時當刻滿足當時當刻的自己,而在此時此刻拼命滿足此時此刻的自己。
2. 安慰自己:人們時時刻刻處於焦慮中,也時時刻刻處於安慰自己的狀態中。最大的焦慮是自己的存在(死亡),人們的行為很多時候都是在確定自己的存在的。時間的發明就是最根本的例子,沒有任何一種動物是有時間觀念的,也沒有任何動物對自己的死亡有意識。
3. 自以為是:也只有自以為是,讓人從焦慮中獲得安慰。我們人就是會自以為是找到真理而獲得安慰。紙包不住心中那把火,我們又焦慮起來,繼續尋找真理。既然我們能否認我們之前找到的真理不是真理,那我們也會很自然的否認我們將來找到的真理。
4. 無知:我們之所以會尋找真理,是因為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無知。然而,正當我們尋找真理的開始,就註定我們無知。
只有【愛】能讓我原諒自己是人這回事,並接受「人就是這樣」的想法。雖然做這樣的陳述,我也是在找藉口安慰自己,因為我必須接受我是人這回事。也只有透過 【愛】,才有辦法有更大的力量去推動更多的情感,真誠、熱情、珍惜、同理、諒解、感恩、感動... ... 或許我又犯了身為人的「自以為是」這點。
我覺得萬物因愛而生,也因愛而滅。人的智慧就是要見證【愛】,這是我對於愛的智慧的解釋。
哲學的定義,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個哲學的定義。Philosophy中的philo是愛,sophy是智慧,合起來就是對智慧的愛。然而,每個人可以有自己對哲學的定義,我定義Philosophy為愛的智慧。
我覺得哲學之所以會出現幾乎無限個定義的原因,是因為它是一個抽象的觀念,正如每一個人對愛的定義幾乎是無線的一樣。儘管「桌子」這個具體的例子,當我們談到桌子,最完美的「桌子」只能在個人的腦海中浮現,而且每個人那最完美的「桌子」又必定有別於他人腦海中的那張完美的「桌子」,道理是一樣的。既然那麼具體的東西對每一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觀念;「哲學」這麼一個抽象的觀念,我們為何就不能讓個體存有自己的想像空間呢?
哲學之所以存在各種主義的原因為何呢?我覺得這個問題並沒有逃脫達爾文演化論的概念。演進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的生存機會提高,有辦法求存。一代一代哲學家的出現必定接受了前人的某部份智慧並於自己所認識的世界觀發生磨擦與矛盾,產生新的主張、新思維。這些所謂新的,我覺得其實並沒有新,其不過是終極智慧的演化過程。
2. 人是什麼?
所謂人不過是愛找藉口1安慰自己2、自以為是3、無知4的動物。
-註解-
1. 愛找藉口:人們標榜自己是有理性思考,可是人類並沒有很完美無暇的理性思考。很多時候我們試著對自己的疑問/好奇,找出解答,但更多時候我們是在拼命的找一個可以安慰自己的藉口去填充我們那個天生的無知空虛感。這也說明為何哲學的定義永遠無法滿足每一個個體的需求,因為我們只能在當時當刻滿足當時當刻的自己,而在此時此刻拼命滿足此時此刻的自己。
2. 安慰自己:人們時時刻刻處於焦慮中,也時時刻刻處於安慰自己的狀態中。最大的焦慮是自己的存在(死亡),人們的行為很多時候都是在確定自己的存在的。時間的發明就是最根本的例子,沒有任何一種動物是有時間觀念的,也沒有任何動物對自己的死亡有意識。
3. 自以為是:也只有自以為是,讓人從焦慮中獲得安慰。我們人就是會自以為是找到真理而獲得安慰。紙包不住心中那把火,我們又焦慮起來,繼續尋找真理。既然我們能否認我們之前找到的真理不是真理,那我們也會很自然的否認我們將來找到的真理。
4. 無知:我們之所以會尋找真理,是因為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無知。然而,正當我們尋找真理的開始,就註定我們無知。
只有【愛】能讓我原諒自己是人這回事,並接受「人就是這樣」的想法。雖然做這樣的陳述,我也是在找藉口安慰自己,因為我必須接受我是人這回事。也只有透過 【愛】,才有辦法有更大的力量去推動更多的情感,真誠、熱情、珍惜、同理、諒解、感恩、感動... ... 或許我又犯了身為人的「自以為是」這點。
我覺得萬物因愛而生,也因愛而滅。人的智慧就是要見證【愛】,這是我對於愛的智慧的解釋。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