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0月 26, 2007

創意的發想與實踐【心得一】


上一個星期去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企中心聽了一場浪費時間、無聊至極、毫無創意且令人失望的「台北市文化創意產業化研討會」。台上人物介紹由左至右王小姐(女),何先生,溫先生(主持),楊先生。楊是創投總經理,以前曾經在政府部門工作,協調關於創意產業的事務,事業做得相當大,經驗老道(是個老狐狸)。整場研討會就像在做 show,就連 Q&A 時間的發問者都是內定的,只有我們的老師是來亂的(呵呵,開玩笑啦)!

那天大概談了什麼,我來打個比方:筷子的發明就是一個「中國人(包括日本、韓國等流傳之地區)」已經忘記的創意。王說(1)台灣應該培養更多發明類似筷子這種東西的創意人才,因為這片土地非常缺乏創意的土壤,(2)政府應該為創意人著想,同理並協助創意人。何不想發表任何意見,表現相當「中立」,他是提倡把筷子拿去做藝術授權的人,將「翠玉白菜」的圖案印在筷子上拿去買的人。何雖然是香港人,在美國長大,他的想法和台灣當年經濟起飛的運作模式沒兩樣,就是加工,做價廉物美的加工!看溫和楊坐在一起,就知道他們是一夥的。楊是道道地地的生意人,是最強調大量生產筷子外銷的人,儘量用最低的成本做出可用的東西賣出去。他是典型的老闆,別人問起他生意如何時,總是說很難做,沒那麼容易。但大家都知道要他把話說清楚還真的不容易。

結束之後,我和王談了30分鐘,因為我趕著離開所以搭了她的便車到捷運站。基本上我和王的想法是一樣的,也就是如果台灣創意產業要做起來,它一定要跳脫台灣經濟模式--加工/代工!雖然我很坦白的告訴她我對於當天研討會感到很失望,她也彼失落聽我這麼說,開始怪罪自己不適合參與這一次的研討會,應該找更好、更有經驗的人來談。我告訴她這不是她的錯,她的出現反而讓我們(至少是我)看見了他們的不協調,也不願協調。這是重要的,至少讓我們這些還在門外看的人知道進去後會是什麼一個狀況。我們的談話一開始有如找到知音人,後來說出我的失望後,車上的空氣就慢慢凝聚,不是尷尬,而是她的無力感與自責。

上個禮拜請來于先生講「臺灣故事館」的故事,一個令人振奮人心的夢想實踐家的悲劇。看完之後真的沒話好說,無言。一個創意產業不是靠一個人的力量就可以的。影片中記錄了「員工」對於老闆的看法,很顯然的,這不是有創意的團隊,我認為有創意的團隊不會只有一個人說了算的情況出現。于說他們這個團隊進進出出很多人,和老闆合作不來的或意見不合的就滾蛋,這是「老闆」的典型。老闆失敗後,自認小鼻子小眼睛,但是並沒有聽出有對「老闆」的角色的反思,還是希望他日後會成功。

我在老闆還在經營時,曾到過「臺灣故事館」,有圖為証。(電話亭的電話已經不見了。)



有興趣可以聽聽那天于先生的分享錄音:


錄音檔下載1,2,3.

于老師的blog在這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