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3月 25, 2005

電影欣賞報告 -「藍色大門」

◎ 第一次「完完全全」的被接納似的。

電影播畢,同學們開始討論,我也參與了一份。我們討論的主題圍繞在社會觀、同性戀、主角內心情感跳動。。。我被這一大堆搞得有點亂,因為一開始我便提出了女主角阿孟,由於環境因素(單親媽媽扶養長大/高中時念的是女班)而自認定為同性戀的課題。我之所以會先提這個,我想是因為,我覺得這是故事的開始點,也才會有發展下去的可能。結果,這點並不像是一個很好的開頭,大家開始討論性別認同這件事。然而,這對我來說根本不是重點。

我比較關心的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阿孟和小士)在進行彼此認識的這個過程。對於這一點,我提出了阿孟自認為是同性戀,而她知道「同性戀」這件事並不是這個社會所普遍接受的事,她是「不正常型態社會」的代表,可以解釋為社會中非常態的一群/少數。另一方面,小士是「正常型態社會」的代表,可以解釋為社會中常態的一群/多數人。結果,這也不是一個可讓大家好好討論得很好的出發點。大家開始圍繞如何界定「正常和非正常」這一點,提出意見。然而,這不是我的重點。我比較關心的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阿孟和小士)在進行彼此認識的這個過程。

到最後,「哦,其實不用管他甚麼性別的,都一樣嘛,主要的是愛呀!」有人開始打圓的說。然後大家好像默默認同似的靜了下來。我想,其實應該是這樣嗎?就這樣打圓的說。問題並沒有解決啊!我們根據性別、教育、職業、社會地位。。。來為我們的這個社會分類,才有所為「不正常」和「正常」的界定、「男」和「女」的界定。。。這是其中一個角度去看這個問題。

在另一個角度,比較個人主義的角度。我的看法是將每一個人看成獨立的個體,每一個個體都無時無刻在努力將自己透過感官認識到的世界的訊息,「輸入」腦袋建立自己的世界(觀)。因此,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東西(資源),在還沒有新的東西進入腦袋前,就利用這些資源建構自己的所謂「思想」。當然,所謂思想這東西也可以用「輸入」的,只是可能沒有完美的copy吧,因為大家都是靠自己在做「輸入」的作業啊!因此,所謂「兩個不同的世界」,就不像是之前「男」和「女」那樣,完全對立的世界了,只是有所謂的「不同」。然後重點是彼此世界的溝通方式,如何透過一個人去認識對方的世界,然後是進一步的同理、接納。最後是「住進」對方的世界或是承搭類似2046的列車往返兩個世界吧!

故事進展到高峰是阿孟決定告訴小士自己的秘密(自認同性戀),兩人的世界正是這時候正面的碰上了,阿孟之前的掙扎和小士之前的疑惑現在變成兩人的世界觀正面的摩察。摩察在「愛」的前提下,似乎起了潤滑的作用。小士慢慢接受了阿孟的世界觀,在阿孟的世界觀那裡得到了「甚麼」,然後滲入自己的世界觀,化為自己的一部分。而阿孟在得到小士的尊重、接受,似乎也得到了對自己性向的認同/被接納。或許,小士的同理對阿孟起了那麼一點作用。然而,「我們這樣算分手了嗎?」,阿孟在揭開自己的秘密後,留下了這個疑問給小士。

這個感覺一直持續到阿孟在海灘接到小士的電話的一幕。阿孟的淚是因為小士的來電,小士並沒有因為知道阿孟的秘密後就把阿孟給忘記或否定,而是希望能繼續與阿孟保持關係。此時,阿孟因為被接納而感動。雖然只是小士一個人的接納,對阿孟來說卻彷彿是「真正被接納」,非常重要。第一次「完完全全」的被接納似的。此時,小士對阿孟來說就比之前來得重要很多了。雖然,很可能說小士對阿孟來說只是很「重要」的人,然而「愛」在青澀的年代似乎開始萌芽了。

◎「妳是如何走過來的?」

阿孟晚上爬上媽媽的床,問了媽媽這麼一句話:「爸爸去世後,媽你是如何走過來的?」「我也不知道。」「就這樣走過來啦。」讓我有這麼一個想法:人們其實有自我復原/去追求「理想」未來的某種能力。這一點跟阿孟喜歡的同學林明月「觀想自己的未來」這個動作,似乎有同樣的東西存在。對未來的希望,其實並不存在,卻似乎是一個非常大的推動力。而林媽媽雖然已經來到了未來,但對於自己怎麼過來,其實比較像是被時間推著過來,這樣的說法比較合適吧。推測林媽媽當年失去林爸爸的時候應該也和阿孟的情況有點像「該怎麼走下去呢?」也恨不得想找個人來問「妳是如何走過來的?」,這樣的話也不一定。

其實,要把以前的自己當成故事的「主角」,然後把現在的自己當做第三者來說「主角」的故事,我想很少會有人常常這麼做吧。不是角色變換的困難,而是其他的原因吧。我想這和人們常說的一樣,大家都為「生活」而忙碌,不停的追求那個「理想」未來,就算是清楚知道自己很累,心理和生理上的累,都會相信挨過去就會到「理想」未來似的一般,拼命找「生活」。這彷彿很樂觀。但是,當林媽媽在床上側身「迴避」阿孟的提問時的那個眼神,就有說不出深度的井一般唏噓。

◎ 游泳是一個人的運動

游泳是一個人的運動。小士說他喜歡游泳是因為游泳是一個人的運動。喜歡運動可以有很多理由,但因為游泳是一個人的運動,這是一個特別的理由。喜歡一個人的運動,對我來說其實並不陌生,也蠻喜歡的。因此當小士這麼說時,就彷彿可以「理解」他似的搭上「ㄣㄣ,我了解。」這樣的話。喜歡一個人的運動,這件事,照我目前的理解應該是因為喜歡「村上春樹」這個小說家的原因吧。因為他跑馬拉松,所以自己也想如果可以從2000米開始跑,這樣下去不斷增加距離,有一天自己可以跑馬拉松也不一定。

雖然喜歡一個人的運動,但對團體或兩人以上的運動並不排撤。嬰兒生下來就會吸奶,但是並不是一開始就會喜歡跑步的,主要是想鍛鍊身體(因為身體很虛弱),慢慢開始跑起來。當然,三分鐘熱度是有的。但是,有一次面對考試時,心情非常差(主要是來自壓力),也聽說過跑步可以讓心情變好,想著說不如跑跑步吧。結果真的對我有幫助,也就接受了跑步這個運動。(有時候想想如果被問到喜歡甚麼運動的話,說「跑步」是相當不錯的,至少比「沒有喜歡甚麼運動」來得好一些。)

當然,一個人做運動是我享受的(因為做自己喜歡的東西),所以我會想其實在享受甚麼呢?諸如此類的問題。其實跑步像和自己的比賽,在自己的跑到上一個人跑,偶爾會想超越自己上次跑的紀錄。然而,跑步不是隨心所欲的東西,愛跑多少就跑多少、要跑多遠就可以多遠。我把它想成和自己身體對話的一個機會,比如說,在跑步之前跟身體說「今天要跑6圈哦!」,然後身體發出類似「ㄣ」的回應。當然,「身體」不會說話,可是把「身體」想像成住在自己身體裡面操控每一個肌肉的「人」來看,其實並不難。然後跑了3圈跟身體說「很輕鬆吧,還有3圈,加油哦!」,這樣子「身體」會說「是3圈,對,加油!」。跑到4圈半時,就會感覺到「身體」有點累了,就說「現走一圈吧,最後一圈跑快一些應該沒問題!」這樣子的妥協。當然,要照顧「身體」的感受,畢竟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嘛。有時候,「身體」也會和我主動提出「今天不想跑也。」「那走3圈,跑3圈,OK?」「好吧。」這樣的妥協。

我想這是我喜歡跑步這個運動的地方。當然跑步的時候並不真的發出聲音跟「身體」說話,而是不斷的換氣。同時觀察著四周的一切,那花、草、樹、人、景、陽光、雲、汗的味道、風吹來的味道、自己的跑步聲。。。都是觀察的對象。我也享受其中。

◎ 其實我不是那麼無聊的

「其實我不是那麼無聊的,可能是大家還不熟吧。」小士在海邊對阿蒙說。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我想應該是男生會比較介意無不無聊這個問題吧。然而,女生似乎不在意這個,當然我是指一開始交往啦。(男生大概是想:如果一直這樣無聊下去,感情要如何發展下去呢?,至少我是這樣感覺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