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9月 19, 2009

從學術和實務的分裂到上研究所的衝擊

動機

Cascio (2008)這一篇文章是和同學們在圖書館,教大家用資料庫的時候意外發現的,但我立刻就知道那就是我要看的文章,毫無考慮的開始念起來。看完Cascio這一篇後,就開始追作者提到的一些相關研究,於是找到了Rynes et al. (2007)和Deadrick and Gibson (2007)兩篇。我之所以選這樣的文章來看,動機不外乎我對學術和實務的分裂有興趣作更深入了解,這或許和當初看《應用心理研究》33期中《組織臨床研究》受到的啟蒙和上高等組織看Dunnette (1990)等文章有關。另一方面,我想試著去理解當初看見這篇文章時,對於自己被這個「分裂」吸引的理由,用上研究所的經驗與文本作對話,進行更深的反思,希望能對自身的困惑找到答案。

\City Worker Pictures, Images and Photos

反思

這三篇文章其實不難看出都用了相同的方──內容分析。的確,這三篇是有關聯的,這個關聯由Rynes, S.L., Colbert, A.E., & Brown, K.G. (2002)的發現開始,在2007年時將他們的研究擴大範圍,針對實務為主的期刊所發表的文章進行內容分析(Rynes et al., 2007)。同年,Deadrick D.L., Gibson P.A.(2007)引用了Rynes et al. (2002)的發現,針對HR學術為主和實務為主的期刊進行了比較。今年,Cascio(2008)也引用了以上的文獻進行了更大範圍的內容分析,將社會人力資本的趨勢也納進來,檢視I/O心理學的發展,並對學界發出呼籲拉近學術和實務的落差。

這三篇內容分析讓我們更具體的看見學術和實務的鴻溝,甚至是與社會的脫節。但是這個方法有其限制,三篇的作者都分別提出來了,這裡就不贅述。但有一點要特別提醒的是,這些數據只是在分析「學術與實務在期刊上文章類型的差異」。對於為何有此差異,著墨甚少。Rynes(2007)提出這可能是訊息沒有辦法完整、正確和順利的從學術界傳到實務界的,因此結尾時,提出了期望期刊能改變刊載習慣的建議並鼓勵學術界投稿實務界期刊。但是,對於為何會「訊息沒有辦法完整、正確和順利傳達」並沒有多作追究。

在提出如何拉近這樣的落差的部分,三篇文章作者都提出了非常具體及具有參考價值的作法,這裡我就不多贅述了。但是值得一提的是,Deadrick和Gibson (2007)在結尾時這麼寫到:「我們都知道學術-研究鴻溝的存在,但我們似乎並沒有真的想要做甚麼去更加理解和來近這樣的落差。那才是我們真正的挑戰。」

這次的閱讀,其實時間上還不允許我去接觸更多的文獻,但我越來越其清楚自己想要唸的知識是甚麼樣的類型,目前我只能說我更確認我的意願是要往行動研究的方向去的。這樣的信念不單只是因為讀了幾篇文章就讓我有這麼樣的衝動,而是在面對研究所(心理學專題)和大學部(老夏家庭關係與個人發展)的課時發現自己對某一種類的知識有特別的偏好,大概會開始發現自己比較會花時間(包括有空或沒空時時)在閱讀比較合口味的文章。雖然目前仍然模糊,說不清楚哪個學派哪種想法。雖然我知道這樣偏食不好,但是目前仍然沒有排斥的情況發生。

另外,我發覺最近對於I/O心理學的歷史脈絡非常感興趣,目前計畫是想要把唸到的人物和其發表的理論化在時間週上,再補上當時社會的脈動,這樣一來有助於理解其理論時空背景。

寫到這裡為止,我已經將第一個動機說清楚了,也將三篇文章重點式摘要了,接下來應該往下去理解我更深層的動機。這的階段,我仍然沒有辦法好好的去整理出一個頭緒來。我想我只能就目前狀態以自己上研究所發生的一些事回應學術和實務的分裂。或許我行動中的知識本身就能讓我更理解此分裂的理由。

研究生生活剛開始,我就接了一個研究計畫,常常邊做邊想,我所做的這些到的能有甚麼用處。光只是翻譯的部分,就開始於到了問題。我到底要怎麼翻譯才是「正確」的?我發覺,若理論概念邏輯清楚,則有幫助於將理論轉化為可操作的活動,但並不一定可行的,更多時候,似乎需要更多的創意與巧思幫忙才行。不僅如此,出了心理學的知識,很常是需要不同的知識背景輔助我們理解或將概念轉化為具體的東西。或許Knowing and Doing需要的是不同的思考邏輯?我不想要太快的跳到說那是他們的興趣不同,因為對我而言,興趣背後可能就有動機(或其他)不同的問題。雖然這是用common sense去想,不一定是因果(causes)但它最起碼可能是個理由(reason)。

我接研究案,目的可能是earn a living,但研究案不是每個研究案我都會想要接,所以對我而言它又有用另外的意義live a life。同理,假設用earn a living去思考學術和實務的分歧,或許就容易想像多了,大家都是為生活打拼,互不相干,因為各自有不同要達到的目標。而把拉近學術和實務的鴻溝視為不需要earn a living或not meaningful enough/at all,那麼這件事勢必被我們忽視。

或許,學術和實務都有各自的遊戲要進行。

閱讀全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