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3月 30, 2007

蒙納里薩的微笑 ms paint 版

星期三, 3月 28, 2007

文化研究

三月一五日那天,聖言樓851教室,我在上「文化研究」,討論的是樂生的議題,心裡想著「又來了,又來了,又是樂生」。能不能不要每堂課都「樂生」一下呢?寫這一篇作業的時候,我一開始真的是不想寫樂生的,主要是感覺到在系上,樂生被「政治化」了。(又來了「政治化」這三個字在寫的時候,又被我從三月一五日那天提取回來。)

是的!為什麼不表態的人或是不支持的人就要受人白眼?為什麼要把支持樂生和不支持樂生的人分開成兩堆人?這是我自己感受到的。三月一五日那天更是明顯,老師和那那西的對話就是政治!好啊!文化研究就是這麼一回事:是研究的對象亦是政治批評和行動的現場!當場我一直覺得那那西提出了一些疑問是可以問的,也應該問的,但老師的回應即沒有回應那那西的疑問更強調「參與」支持樂生的必要性。這樣的場境不但讓我覺得沒有說服力,更是「老師的權威」的展現。可喜的是聽見育育的回應,不但加深了我們這些局外人的理解,也更有說服力。

將這個記憶連到我之前在社會心理學的期末報告感想,我覺得是有意思的。當時,我是研究者同時我也是說服者,企圖說服受試者和組員認同「妓女也有人權」這回事。當時確實可望得到周圍的人的認同,別人的質疑甚至會讓我感到疑惑和深深感到無法說服的失落與無奈。帶著這樣的經驗對我在看這次事件的影響,我覺得育育做得很好,很佩服他的耐心與勇氣。

星期一, 3月 26, 2007

250307 對話

在嗎?那天不好意思,想在問你何時有空。
不會, 不過我真的不好意思, 因為最近事情不斷增加, 我想了想, 還是不要參與你的工作好了, 免得我會真的很抱歉.
好的。沒關係。還是謝謝你。
真的不好意思
:) 不會啦
你現在再等畢業囉?
沒有阿
還有課要上嗎?
我上學期又休學了,因為我決定不讀完了
喔? 還蠻大的決定
這學期我沒有復學 所以我已經被退學了
呵 沒有辦法 對我來說已經沒有其他選擇了
因為當我認為當一位助人工作者
最重要的就是 成為一個人 展現自主性 展現自由意志
為我個人而言 我很重視言行一致
喔? 因為這樣, 你不想投入醫療體系?
所以對我來說 沒有回頭路

我有自己的標準 有自己的方式
來從事助人工作
喔喔, 是好事! 至少比做一個不知道助人之道的助人者好!

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所以你選擇換一個領域去做你的助人者
很好啊
應該不會覺得太可惜吧, 因為知道自己要什麼了
沒有特定的領域 只要能助人我又可以接受的都可以
一點都不會
我如果勉強自己讀完
我想我以後會後悔
哈哈, 為什麼?
所以不會覺得可惜
因為我如果勉強自己讀完 我就是在 迫害自己 殘害自己

祝福你啊! 我說真的
嗯 我瞭解
謝謝你
我最近也在茫然要到哪裡念研究所

如果願意的話可以聊聊
你還記得你上組織的那的老師?
嗯 記得
怎麼了?
因為我想跟他學東西, 所以後來想留在台灣推甄輔大I/O
但我最近卻不很肯定能不能上

但說實話, 能不能上, 只有天曉得
為什麼?
要不然, 我其實是要回國, 或到其他國家考研究所的
不是 有實力 有想法 有強烈動機 就可以嗎?
不是的, 之前都這樣認為, 但不是的
嗯 這也是選擇之一
為什麼?
老師會看我跟研究所要的人契不契合
老師很注重這個
這是最基本的阿
所以, 我的命運完全在老師手上
不然你為什麼要讀這所研究所
就算我有實力, 人家也可能覺得我不適合
這只是溝通的問題
其實, 我不是覺得我不契合, 是老師覺得我可能不契合
嗯 所以要溝通
我的未婚妻也這麼說
真正的溝通 真誠的溝通
這不容易
因為這要雙方都能才行
是ㄚ, 尤其老師常常暗示我不適合..
都不明講
玩心理遊戲
曖昧溝通
有可能
老師最近要出書, 叫我寫寫回應文

我遲遲寫不出什麼, 怕寫出來丟人
你打算如何回應
丟人?
這個部份我早已跟老師談過, 所以他叫我寫
丟人 = 丟臉
我知道
你覺得老師叫你寫的用意及目的是什麼?
畢竟我覺得我的東西不值得放在老師的書裡頭
主要是因為我的經驗與他的文章很有關聯
納為什麼老師會叫你寫?
其實是我自己自卑吧

老師有說過, 就嘗試寫寫, 沒關係, 不一定會用, 但對未來是有幫助的, 比如考研究所
所以
嗯 老師暗示的很清楚了
暗示什麼?
何謂丟臉 何謂自卑
我覺得我的想法並不值得放到書上, 就像把爛蘋果擺進好蘋果的欄中
等我一下
先說老師的暗示
我覺得老師有可能想從此次的文章中瞭解你 是否適合跟他
因此我覺得內容好壞不是重點
這個我知道
所以
哪你覺得重點是什麼?
但我寫的東西就像空氣, 但你平常不會覺得空氣有什麼好
第二你覺得你的想法並不值得放到書上,就像把爛蘋果擺進好蘋果的欄中
所以, 我為什麼寫呢?
這只是你自己覺得還是老師也這樣覺得
我能想到, 只有一個理由, 那就是我能看到空氣的重要
這是我覺得
為什麼你覺得你寫的東西就像空氣 舉葛例子
我寫的這篇東西是要講"關係"的重要性
因此這只是單方面的想法 所以有很高的機率 只是你自己的投射
對, 我能看出那是我個人的想法
不一定是老師的想法
是的, 不能否認
嗯 所以
所以呢? 你要怎麼做?
你想要溝通嗎? 還是要繼續想像?
你想要溝通嗎? 真誠的溝通 也就是有可能聽到你不願意聽到的答案 但也有可能會聽到不同的
我還在徘徊

徘徊著要如何回答你的問題, 也是我想了很久的問題
鼓起勇氣吧 置之死地而後生
我也想啊
其實根本就沒有自卑這葛東西
那是什麼?
沒有勇氣?
沒有像自卑感這樣的東西,只有「自我」(ego)的現象。
因為有自我的現象,所以有兩件事是可能的。如果你是自我主義的,你一定會把你自己跟別人比較,自我沒有比較無法存在
我明白你說的, 只是換個"領域"談同樣的事
不是的
人創造出比較,因為自我唯有持續用比較來滋潤才可能存在,但是這麼一來,你就會有兩個結果:有時候你會覺得優越,有時候你會覺得低劣。感覺低劣的可能性比感覺優越的可能性來得更大,因為世界上有無數的人,有些人比你更美,有些人比你更高,有些人比你更強,有些人似乎比你更聰明,有些人比你更博學多聞,有些人比你更成功,有些人比你更有名,有些人這樣,有些人那樣,如果你一直跟別人相比,你將會產生一個很大的自卑情結。
比方說,你經過一座花園,你碰到一棵很大的樹。比較:那棵樹這麼大,突然間你就變得很小。如果你不比較,你就會去享受那棵樹,根本沒有問題。那棵樹很大,那又怎麼樣!就讓它大吧!你並不是一棵樹。還有其他的樹並沒有那麼大,但是他們並沒有遭受自卑感之苦。我從來沒有看過一棵樹有遭受自卑感或優越感之苦,即使是最高的樹--黎巴嫩的西洋杉,即使是那種樹也沒有遭受優越感之苦,因為比較並不存在。
耶穌說:不要將你的房子建築在沙灘上,要找一塊石頭。神智比較健全的人會遭受自卑感之苦,因為他會往四周看,他會注意週遭所發生的一切,然後他會開始覺得他是比較低劣的。 但這兩者都是自我的影子,是自我的兩面,較優越的人在內在深處也是攜帶著自卑感,而那些有自卑感的人在內在深處也是帶著優越感,他想要成為優越的。 只要想想:第三次世界大戰發生了,其他每一個人都從世界上消失,只有問這個問題的人被留下來,坐在普那的可利工公園……這樣你會覺得比較優越或比較低劣嗎?你將只會是你自己,因為沒有人可以比較。
神秘家就是一個知道「他就是他自己」的人,他按照他自己的光來生活,他創造出他自己的空間,他有他自己的自性,他對他自己完全滿意,因為如果沒有比較,你也無法不滿足。他不是一個自我主義者,他不可能如此,自我需要比較,自我是靠比較來維生的。他只是做他自己的事,玫瑰就是玫瑰,蓮花就是蓮花,有些樹很高,有些樹很矮,但是每一樣東西都按照它現在這樣存在。只要去看,不要比較,那麼優越感在哪裡呢?自卑感在哪裡呢?自我在哪裡呢?這一切源自哪裡呢?
你說的, 就是要我成為我自己, 允許我自己的存在
這養你
這樣你就不會太在意他人的評價
當然不是叫你不要進步
不要更好
而是
我覺得我的東西還沒有成熟到可以讓人看, 所以我才陷入這樣的狀態
不是的
這不是讓人看的問題
這是不願意接受自己的問題
玫瑰花還沒盛開出美麗的花朵之前 還在意他人對他的評價嗎?
會在
不會的
他只是不斷的成長著
直到開花
別人的看法不會對他造成影響
他不會躲起來
他不需要躲起來
你也是一樣
你也是一樣
有聽過還未開花就凋謝?
所以你要確保的是你有一直不斷的成長
不要讓自己提早凋謝
我不習慣讓人看見我還未發育完成的樣子
接下來就是找葛有緣又有心的園丁 來支持你
不一定是專業或優秀的園丁
是ㄚ, 我一直都在找一個老師, 但他們都死了
這不是習不習慣的問題
絕對不是
這是接不接受的問題
接受了就習慣了
不接受永遠都不會習慣
園丁可以不支持
但是玫瑰花不擬不支持自己
不能
你有支持自己嗎?
百分百的支持
謝謝你的支持, 我沒有那麼弱
有欣賞過路邊的野草嗎?
你有
不然你不會徘徊
你還沒有百分百的像信你自己
這很難我知道
我只是擔心自以為是
不過這是無可避免的
我是說百分百的相信你自己
你不會
至少你不會一直會
你不會自以為是 至少你不會一直自以為是
這沒有關係的
我相信我能, 但誰能審判我? 我知道沒有人可以. 但享受的是我的生命, 不加以審判的生命
不可能沒有審判
有自我就有審判
沒有, 那是超我
你還沒有很高的相信 這很正常 在這葛環境下 要成為自己不容易
這是佛落依得的名詞
有我就有審判
管他什麼我 這只是理論的分法
有我就有審判
我的節奏會太快嗎?
那是弗洛伊得的世界那個世界不是東方人的世界, 他沒有東方人"人與人的關係"的概念
我會太強硬了嗎?
是的
但你的強硬不是沒有好處

一來我覺得你還承受的住
你強硬的容許我存在, 即是不願讓我呈現
二來我言行一致 所以很有power
因為我不是唱高調
不過我會尊重你的選擇
我無法不尊重
我覺得你在演講, 我沒有從你哪裡得到力量但你會說, 我應該去找我的力量, 不應該從你那裡找
因為你的選擇 你要負完全的責任
我一點都幫不上忙
這就是真正的存在心理治療
是的 你說的很對
你沒有從我這裡得到力量
呵呵, 我最近Carl Rogers
我相信Carl Rogers也會有同感
因為這樣子才真正能做到無條件的積極關壞
否則只是美麗的謊言
潛意識的影響或操控
當然有條件的積極關懷還是很有幫助的
只是能幫助到何時
你誤解他了
我是走極端自由意志的
或許吧
不過也有可能是你誤解了
這不需要爭論
或許吧
因為這不是重點
但我很久以前就拒絕為自由意志辯護
重點永遠是真實的生活 重點永遠是自己的情況要如何解決
我是不太重視理論是什麼的
有用比真實重要
對阿, 永遠只有自己, 別人就去死吧XD
自由意志無須辯護
因為自由意志永遠存在
只是我們給自己多自由而已
我的立場"因為自由意志永遠存在"不存在
恐懼往往戰勝自由
月大的自由 就有月大的責任與代價 端看個人選擇
而選擇又有分覺醒的選擇和相反
不想談了

好的
要念書考試XD
謝謝你陪我聊
不用客氣 是我自己愛聊
加油 覺醒的選擇
晚安
88
88

special thanks to MD

星期五, 3月 23, 2007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剛剛看完這部片,已經是凌晨2點了,還是忍不住想趕快推薦大家看。留意到這部片,是那天從公館回輔大,經過西門町被巨型海報所吸引。就是這一幅。之前看了發哥演的黃金甲,討厭極了!發哥演技太好了,我沒辦法將發哥從那瘋王的角色抽離,就連發哥也一起討厭了。還好這部片有發哥的招牌笑容,看了就是叫人不忍心討厭他。發哥還是演喜劇好!XD

星期日, 3月 18, 2007

déjà vu

The term "déjà vu" (IPA:/deʒa vy/) (French for "already seen", also called paramnesia) describes the experience of feeling that one has witnessed or experienced a new situation previously. The term was coined by a French psychic researcher, Émile Boirac (1851–1917) in his book L'Avenir des sciences psychiques (The Future of Psychic Sciences), which expanded upon an essay he wrote while an undergraduate French concentrator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The experience of déjà vu is usually accompanied by a compelling sense of familiarity, and also a sense of "eeriness", "strangeness", or "weirdness". The "previous" experience is most frequently attributed to a dream, although in some cases there is a firm sense that the experience "genuinely happened" in the past. Déjà vu has been described as "Remembering the future."

The experience of déjà vu seems to be very common; in formal studies 70% or more of the population report having experienced it at least once. References to the experience of déjà vu are also found in literature of the past, indicating it is not a new phenomenon. It has been extremely difficult to invoke the déjà vu experience in laboratory settings, therefore making it a subject of few empirical studies. Recently, researchers have found ways to recreate this sensation using hypnosis.

Movie Trailer click

星期六, 3月 17, 2007

紅色杯子

訊息的曝光對於偏見的影響:以娼妓為例

指導教授:丁興祥

作者 輔仁大學 心理學系 三年級
YF XW YT 俊元 XT

摘要

研究探討訊息的曝光,是否有造成個人偏見的降低之效果。研究以內隱測量程序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 測得個人的偏見;訊息的來源選用《嘜相害》。本研究假設此影片有助於受試者改變態度。研究安排受試者觀賞影片,並在觀賞影片之前與之後進行IAT,測得受試者偏見前後的差異。在排除練習效果的情形下,我們相信影片前後所測的IAT,其時間差(T1和T3;T2和T4)是有顯著的影片效果,即受試者看完此影片後,會減少對娼妓的偏見。研究結果,影片效果顯著,即受試者看完此娼妓的影片後,對娼妓的偏見有降低的效果。

序論

這次作報告的動機,是源於一個新的經驗。本組的部分組員,之前參加了由日日春所主辦的,討論性產業政策的論壇和訴求晚會,感到不小的震撼。震撼來自我們對娼妓態度的轉變。原本對「娼妓」是沒有思考沒有接觸的,娼妓一詞在腦中的形成和定型是社會學習而不是直接經驗。經過討論後,我們希望能把這個經驗和社心裡的偏見和刻板印象連結,欲知如果有關娼妓的資訊的曝光被接觸時,人會改變他的態度嗎?做哪種向度的改變?改變的程度又是多少?

我們以內隱測量程序去測得個人的偏見,探討訊息的曝光,是否造成個人偏見的降低。訊息的來源我們選用《嘜相害》 影片。

研究首先使用問卷。問卷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份是個人資料與自尊量表,第二部份是「對娼妓的態度」。第一部份的自尊量表是一個混淆受試者的設計,防止因知道施測目,即改變態度,而產生心理抗拒(psychological reactance)。第二部份以自陳量表,測得受試者對娼妓的態度。

另外,IAT中選用的正向與負向的詞彙配對是選自《內隱聯結測驗(IAT)的內部效度探討:以自尊測量為例》(李威震,2006)的前測;女性與娼妓的字彙為本研究團隊的討論結果。

填寫第一部份問卷結束後,請受試者牢記詞彙與相對的類別。接著進行第一次IAT,結果輸出時間記為Time1(T1)、Time2(T2)。接著請受試者填寫問卷第二部份,然後看《嘜相害》影片。接著進行第二次 IAT,結果輸出時間記為Time3(T3)、Time4(T4)。實驗結束,簡短訪問受試者對影片的感受並紀錄。結果以相依樣本t檢定,檢定時間的差異。

本研究假設影片「麥相害」有助於受試者改變態度。在排除練習效果的情形下,我們相信T1和T3的時間差,及T2和T4的時間差是有顯著的影片效果,即受試者看完此影片後,會減少對娼妓的偏見。

《嘜相害》是關於街頭性工作者的生命故事。全片在幾乎沒有製作經費的情況下,以游擊作戰方式完成:以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長期累積的外展田野資料為基礎,結合電影、劇場工作者共同創作,將街頭流鶯的勞動和生存甘苦,編寫拍攝成21分鐘的紀錄片式戲劇(Docu-Drama)。片中演員精準的演出,寫實而不失風格化的影像,呈現了性交易立法與執法機制問題。原來性工作者與警察同樣是高層「拚治安」的受害者,在數字的表面業績壓力下,警察與線民採取「釣魚」方式,引誘性工作者上鉤,弱勢相殘的戲碼,活生生地上演。

第七屆金馬國際數位短片競賽得獎名單揭曉,《嘜相害》拿下「最佳台灣影片」。

方法

一、受試者
輔仁大學日間部大學生,文學院1名、法律學院1名、理工學院9名、民生學院1名和外語學院1名。7名男性;8名女性。年齡介於18至28,平均年齡為21歲。

二、儀器和材料
(1) 問卷(參考附件)
(2) Inquisit 2.0.60616作為IAT的執行軟體;
(3) SPSS 13.0 For Windows作為結果資料分析軟體。

三、研究設計
(1) IAT中選用的正向與負向的詞彙配對是選自《內隱聯結測驗(IAT)的內部效度探討:以自尊測量為例》(李威震,2006)的前測。
(2) IAT中選用的女性與娼妓的字彙為本研究團隊的討論結果。
(3) 自尊量表選用Rosenberg(1965)自尊量表,自譯為中文版本。
(4) 娼妓偏見量表為本研究團隊的討論結果。

四、步驟
(1) 問卷上填寫受試者編號。
(2) 請受試者填答問卷第一部份。
(3) 請受試者牢記詞彙與相關的類別。
(4) 進行第一次 IAT。
(5) 記錄結果的兩個時間於問卷一左上方(Time1,Time2)。
(6) 請受試者填答問卷第二部份。
(7) 觀賞影片。開啟《嘜相害》影片,開啟全螢幕,請受試者戴上耳機。
(8) 進行第二次 IAT。
(9) 記錄結果的兩個時間於問卷一左上方(Time3,Time4)。
(10) 實驗結束,簡短訪問受試者對影片的感受,是否對娼妓生活有更了解。感謝受試者。

結果

小結一

問卷結果得出,100%的受試者對女性角色的認同表達同意;86.66%的受試者對娼妓角色的認同表示不同意。

小結二

受試者的性別在表態對女性的態度與對娼妓的態度上並無顯著差異。男性與女性受試者對於女性和娼妓的態度與小結一相同。

小結三

偏見指數由偏見量表 分數得出,總分為28分。問卷結果得出,受試者在偏見量表上的平均得分為16.4,與偏見量表的中位數14分接近,並未超過一個標準差。故受試者對娼妓的偏見並不極端。其中,女性得分比男性高一點。

小結四

使用Rosenberg(1965)自尊量表得出受試者自尊平均分數為28.33,表示受試者的高自尊。

小結五

Lag1表示受試者在第一次IAT中的時間差。Lag2表示受試者在第二次IAT中的時間差。Lag1與Lag2進行相依樣本t檢定, 得知Lag1與Lag2的時間差並無顯著差異,表示練習效果的可能性可排除。

小結六:第一次IAT

Time1表示受試者在第一次IAT中「好」與「女性」詞彙的配對時間。Time2表示受試者在第一次IAT中「壞」與「娼妓」詞彙的配對時間。Time1與Time2進行相依樣本t檢定, 得知Time1與Time2的時間有顯著差異,表示的偏見的存在。

小結七:第二次IAT

Time3表示受試者在第二次IAT中「好」與「女性」詞彙的配對時間。Time4表示受試者在第二次IAT中「壞」與「娼妓」詞彙的配對時間。Time3與Time4進行相依樣本t檢定, 得知Time3與Time4的時間有顯著差異,表示的偏見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t檢定的分數在第二次IAT中已從第一次的-6.022降至-5.350,顯示偏見的降低。

小結八:影片效果

Time1與Time3是相同的實驗,即IAT中「好」與「女性」詞彙的配對實驗,但相隔了看影片的效果。Time1與Time3進行相依樣本t檢定,得知Time1與Time3的時間有顯著差異,表示差異存在,即影片效果存在。

Time2與Time4是相同的實驗,即IAT中「壞」與「娼妓」詞彙的配對實驗,但相隔了看影片的效果。Time2與Time4進行相依樣本t檢定,得知Time2與Time4的時間有顯著差異,表示差異存在,即影片效果存在。

討論

t分數效果顯著,但t分數在比較下並沒有大幅降低。研究推論,對態度的改變不強的原因,可能是影片的資訊不夠完整,真實性不夠,且是單方面的訊息傳送。另外,基於時間考量,本研究未進行前測。且樣本數不夠,造成數據不夠穩定。

參考文獻

向左走影像工作 (2006):《嘜相害》,DV,21mins,http://streetsurvivor.blogspot.com/。

Inquisit 2.0.60616 [Computer software]. (2006). Seattle, WA: Millisecond Software LLC.

SPSS 13.0 For Windows [Computer software]. (2004). LEAD Technologies, Inc.

李威震(民91):內隱聯結測驗(IAT)的內部效度探討:以自尊測量為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Greenwald, A. G. (1968). Cognitive learning, cognitive response to persuasion, and attitude change. In A. G. Greenwald, T. C. Brock, and T. M. Ostrom (Eds.),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attitudes (pp. 147-170).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個人心得

這學期的社心含括了很多議題,真的可以對生活做結合。要做社心報告時,我最先想到的議題是人們的親密需求與獨處需求,不過進一步發現在實行上會有很大的困難,於是作罷。
另外,學期中,在沒有事先預期下,參加了性產業座談會和晚會。當下有點赫然,因為娼妓對我而言是很遙遠的議題,國高中時新聞開始有廢公娼的篇幅,對我而言的不可思議是居然有公娼這樣制度的存在。當試著要去理解的時候,搜尋腦中印象(那是社會刻版、偏見?)。然而當身處在座談會,一邊試著從翻譯和英語中接收了訊息,我草草建構的架構就不停的增加堆疊。我想訊息的曝光是逼迫自己做態度的處理,如果對於接收的東西沒有一個安置,應該是不舒服的狀態。已經處在會場裡,也就暴露在平時能夠漠然離遠或沒有注意過的訊息中。
這個經驗讓我覺得很有趣,因為與會是某個課堂的要求,事後大家有作討論。對我而言,是增加了對娼妓的一些了解,略略知道他們為何抗爭的訴求和脈絡,但也有同學是更厭惡不想接觸這個議題。但是至少這個結果,都是在訊息曝光後產生的,我們也去感受去思考了自己的意見,這就不再單單依憑刻版印象和偏見了。
我們的經驗是這樣。那其他人呢?當俊元提出,社心可以做這個主題的時候,我覺得不妨一試。

《關於影片》:
影片「麥相害」是有點紀錄片感覺的短篇,表露了娼妓、低層員警的苦處,很有貼近真實的味道。我會覺得它是把我在座談會、晚會上看到的東西,做不同向度的呈現。如果其能表達娼妓的一些生活,那是不是對於接收影片的看倌,也會有相似於我們所經驗的模式。

《關於實驗》:
我們決定採用內隱實驗來測態度。以前有去當過受試者,不過要到這次自己必須設計、施測,才更清楚這個實驗方法的意義和步驟,也了解到一個實驗的完成,面臨很多的困難。統計上的顯著、意義出現的時候,對於真實生活又該是如何一番解讀,也費人深思。

《關於團隊》:
人真的一直是很難的問題。在決定報告議題時、在溝通協調時、在分工和呈現時,有時候感到力不從心。這學期各自的繁忙和默契的不足讓我們的報告走得很慢。收錄蘇菲古老諺語:「你以為因為你了解"1",你必定了解"2",因為1加1等於2。但是你還需要了解什麼是"加"。」加法的學習。
YF


開始準備社心報告時,大家討論到底要作什麼”有意義”的研究?這時俊元想到了公娼(那時候的我們,一個禮拜有好多天被公娼這議題圍繞著),於是就提議作「眾人對公娼的態度」的研究,以及(最重要的是),公娼活動的宣導和「影集」是否可以降低眾人對公娼的偏見?如果可以,那這個研究說不定可以給這類組織(例如:日日春)打氣加油,並相信這類影片和宣傳,對於人們消除對公娼的偏見是有效的!帶著這樣的動機,我們前進。但我知道我有部分情緒和疑惑需要解決。
一般人對公娼,應該是沒什麼看法,沒什麼意見,不怎麼瞭解,因為這件事離我們好遠;如果是非台北市的居民,對這件事情可能更是陌生(因為我們沒經歷到幾年前的台北市長廢公娼)。那麼,在這種對公娼「不怎麼瞭解」的情況下,一般人究竟帶著怎樣的態度和價值觀去看待這群性工作者?又,他們是否會發覺他們的態度和價值觀夾雜著所謂的「偏見」嗎?那麼我呢?我也帶著偏見去看待這群人,甚至是為了這群人奮鬥的組織嗎?
一開始我疑惑的是—為什麼會有人為了娼妓合法化而努力?那些組織的人,帶著怎樣的過去經驗,才會有這樣的想法,以及決定為娼妓努力?在他們親身接觸了娼妓、了解她們之後,這個議題引發了什麼心理歷程?他們的認知和情感如何改變?而他們的感受和訴求真的適合這個社會嗎?是否有點偏頗?這些歷程很值得去探討,但礙於現實考量,我則不贅述,改以個人的想法和省思為主。
就我個人而言,我反對公娼合法化,我認為要解決公娼以及性工作地下化所帶來的問題,不一定要用「性工作合法化」這個方法來解決,性不應該合法化,甚至不應該是職業。另外,因為性壓抑而產生的心理問題和社會問題,也應該用根本的解決之道(例如教育)來改善,性工作合法化只是一時解決之道,治標不治本。我清楚我的立場,但我之前並沒有仔細地面對一些問題:我看待公娼的眼光,是否有偏見這東西存在著?甚至我很疑惑,到底什麼是偏見?偏見這個詞是不是太容易被扣在別人身上?這樣講一個人有偏見會不會失去了太誇張了?但不可否認的,偏見就是存在,甚至它也真的是很容易出現並且影響人。
人之存在著偏見,也許是不想要花太多力氣去更公正、客觀且多面向地瞭解一些社會問題,以及去思考問題發生的源由,只想要懶惰地、被動地接收不需要經過大腦思考的訊息,這樣作真的比較輕鬆。然後,帶著這樣的偏見,我們不想去改變些什麼,因為大家都這麼做,所以我很安全。但這樣的不想改變,卻往往帶來傷害和不平。面對這個議題的我,應該也是帶著這樣的偏見吧。
公娼這議題需要被重視,性工作地下化所帶來的問題也需要解決,而這問題是需要整個社會去重視和省思的。因此,社會大眾必須減少對公娼的偏見,我們才有理性溝通的空間,也才有機會做出雙贏的努力和決定。不過,很不容易吧…
YT


這次的期末研究報告,我是研究的主持人,研究是我提出來的,所以我覺得我應該在這裡說明一下理由。這學期一直在接觸「偏見」這件事。社會心理學提到偏見,方案協作課時參與日日春主辦的娼妓論壇,組織心理學做作業的時候有機會探討外團體的自我認同歷程,多多少少都圍繞在「偏見」。
經過日日春那場論壇之後,我得以從新認識娼妓,有一種刻板印象被刷新,重新認識娼妓這種職業的人。就像現在我可以用「職業」來形容他們的工作,我覺得那樣的意義對我來說是重要的。
另外在組織那堂課,我要這麼樣的一個機會以作業的形式,去開始了解身為僑生(少數團體)是如何在大團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因為自己是僑生,但與班上同學2年下來的相處,既疏離又靠近的微妙關係的行成感到好奇。於是訪問了系上僑生學弟妹。巧合的是,有班上同學去年退學到中國念書,找我說與當地學生互動模式感到困惑。其情形極類似少數團體進入大社會的社會化歷程。於是把握機會訪問他。檢視自己的經驗,我發現既疏離又靠近的微妙關係的形成多半來自(1)突顯自己與他人的不同;(2)自我歸類為「外團體」。刻板印象的於現實的衝突是互動的產物,以我是「外團體」的視框解釋現象常發生的事,結果常常是自我驗證的。
這個發現對我來說是極重要的,我開始認知到:我不但是因為別人把我視為僑生(少數團體),我是在「提醒」我自己「別人把我視為僑生」!而我與同學的關係就存在於「我想讓它存在」的關係。就有如:紅色的杯子,不是因為我真的看到紅色,而是我的大腦告訴我那「杯子是紅色」,那種紅色就在我剛剛提到「紅色的杯子」時已在你腦海中浮現!
什麼是刻板印象?道理就這麼簡單!為了省時省力,「紅色」已經在你腦海中,隨時可以被提取的印象(訊號)。不僅如此,還有杯子!「杯子」的印象也被我剛剛喚醒了。更可怕的東西來了,杯子的「實體」和「易碎」甚至「圓」的概念都悄悄的藏在「杯子」的印象中,而不被察覺!我們每天接觸多少人、事、物,就是靠這些毫無質量的印象建構而成!我們沒有用腦,沒有時間用腦,甚至根本不會想到這回事,我們的世界都是幻想啊!
不!不能這麼說,我們是萬物之靈啊!除了我們,誰有智慧與理智啊?呸!你見過娼妓嗎?你的朋友市娼妓?你媽媽是娼妓?那你怎麼知道娼妓是髒東西?不,我不能怪你。因為你媽不會告訴你將來要娶個娼妓當老婆。媒體不會說娼妓是的能幹、賢慧、慈祥的媽媽。
日日春之後我在想是什麼東西改變了我的刻板印象/偏見。我想了很久。後來上日日春的網站看一些文章,一邊思索。後來看了《賣相害》這部短片,開始知道那種感覺,就是類似這部片帶給觀眾的感覺,但我還是不知道它叫什麼。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內隱測驗,IAT)是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技術,恰好在這學期開始的時候透過海外的朋友接觸到一些,也沒想到會有用上的這一天。一開始只有認識這個技術,後來想到做研究的時候就很自然的想到這個技術,也就慢慢把研究的構想整理起來,越來越具體。抱持著好奇心在求知慾的驅使下,慢慢將設計程式的軟體搞懂,最後執行研究。
當時組員還在討論要做什麼研究的時候,我仍然對自己的研究計劃沒有很好的把握,希望其他組員可以提出更好的計劃。但計劃遲遲無法定案,最後只有我的研究和宜芳的研究在訊問丁老師的意見後,覺得我的研究可行性較高,因此最後採納此研究。一直到研究計劃定案後,我才更積極的策劃研究步驟和IAT工具。
研究結束後,結果分析令我滿意。影片效果顯著。但是這個結果並沒有讓我高興很久,我開始覺得有些東西是無法用統計上的顯著去解釋的。什麼是影片效果?為了探討影片效果,我們組員討論了幾次,在不斷嘗試說出影片到底給我什麼感覺和不斷的面質與澄清,終於可以比較貼切的用文字描述那種感覺──真實性。在日日春論壇面對面接觸前公娼阿姨的真實性和影片描述流鶯生活的真實性。
雖然影片的效果是顯著的,但能夠降低偏見的成分是微乎其微的。我想不僅是統計上的數據告訴了我這一點,組員間對於這個研究的態度也可以讓我感受到這一點。在整個研究的參與度來看,讓我感覺大家都愛理不理,並沒有太認真的思考過偏見的問題。組員中各自對娼妓看法/偏見不一。雖然大家都有看短片,但大家的感覺就不一。有人同情、無奈。有人「還好」。有人沒意見。當然,不同的人對同一個現象場有不同的解釋,我覺得我看到的就是如此。

 【我能接受大家可能不認同娼妓,但明顯的是事情(娼妓的報告)已經擺在面前,卻不認真想過這問題。或許從實踐即研究的角度來說,他們的態度就像大眾面對娼妓一樣!視而不見!統計是有顯著的,但我如何看待這個顯著的差異到底是多少呢?組員已經反應讓我知道了,只是我難以接受吧。
  我最氣的是如果你一開始就對這個沒興趣,那你就提出其他的東西來ㄚ,如果不想參與或感到不適,為什麼不理開我!常常這樣的時候,我都會討厭自己,因為我看見自己黑暗的一面,雖然我知道我也可以有負面的情緒。】
某日的反思

或許我不應該期望一部20分鐘的短片和一個下午的論壇的影響力是一樣的,即便它們都呈現了部份的真實性。但欣慰的是至少我知道什麼東西改變了我,也改變了我看世界的方式。
俊元


在我們對報告沒有提出更好的想法時,我們採用了俊元所提出的方案──即研究資訊的暴露是否會降低偏見或改變態度。這是因為部分組員參加了「日日春的研討會」,該研討會上所討論的議題對我們部分組員產生很大的衝擊。因為在這之前大部分的人都會對於娼妓持有刻板印象。這是我們社會的產物。我們在這個社會很難看到或接觸到關於娼妓較客觀的資訊,以至於我們無法對她們的生活有個較客觀了解。經過了該次研討會後,經過資訊取得的平衡,我們部分的組員對於娼妓所持的態度有所改變。也因為有該次的經驗,我們就想要研究資訊的暴露是否有助於態度的改變,尤其是我們想要了解該影片的呈現是否會降低大眾對於娼妓所持的負面印象。
這次的研究中讓我更了解娼妓的生活面,一些較低社會階層之人士的無奈和委屈,雖然我沒有出席日日春的研討會。這個議題對於我個人來說沒有太大的衝擊,並不像同組的組員來得印象深刻。這並不是說我對於娼妓沒有刻板印象。我想這只是程度上或量的差別。我覺得刻板印象還是會存在,只不過是以前就有接觸,對娼妓的偏見在程度上降低了。經過了解以後,更能尊重對方。
經過這次報告的練習,我覺得如何去解釋研究的結果才是最困難的部份。我們跑了量化的分析以後,真正的難題在於解釋其結果。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影片有造成效果,有造成態度上的改變。但是造成什麼效果?那一部份有造成效果?效果的強度如何?這才是我們最大的難題。這一次的練習讓我對於如何操作一個研究有了深刻的體會。

影片心得:
此影片有貼近娼妓的生活面,雖然拍攝的手法很粗糙,但是刻意不加以修飾的呈現反而讓影片更顯真實,更能讓我感覺像在貼近某個人的生活,而不只是在看一部影片而已。
如果要問我一看完此影片的想法,我只能大概回想當時的感覺:難過,無奈與無力感。這幾個形容詞是比較快會在腦中閃過。影片後面的部份感覺會更強烈,有其是當警察出現抓人的那一部份到影片結束。我覺得這一段最能挑起我那些情緒。
爾後都是看完之後自己在沉思的部分。我還記得有一幕是那位「娼妓」在卸妝。我覺得拍得蠻有感覺。這之間有一個強烈的對比。上妝以後,是一種身份;卸妝以後,又是另一種身分。警察也一樣。穿上警察的制服就要有警察的權威;下班了以後,回到租來的小套房,表現得和平民百姓沒兩樣。大家都在扮演各自的角色。這好比是一個前台和後台的表演。而我們通常只會看到前台的表演,部會了解後台在上演什麼戲碼。這也反映了在各個位置上都有自己的無奈和無能為力的感覺。
XT


其實對於我們這組我很抱歉,因為這學期事情很多,而且大家的課又很不巧常常無法配合,有時候的討論時間無法配合,對於有時候沒辦法參與討論感覺很抱歉,不過大家都很優秀讓我們順利的完成了報告。
我們測的是關於娼妓的偏見態度,我們有一部當作資訊的影片,之前我們小組曾經討論過這部影片,大家發表對影片的看法,還有認為影片的影響。其實那時候我就說這部片感覺部太會改變我對娼妓的態度,因為我本來就覺得他們很辛苦而且我相信他們也有不得已的苦衷,那時我就有說我對娼妓沒有什麼偏見,可是唸了社心之後,我有時候都會想,我雖然嘴上說對他們沒有偏見,可是我該部會其實才是最對他們有偏見的人吧。因為本身對內隱測驗的操作方式很熟悉所以就沒有參與這項測驗,不過因為我們的實驗還漫成功的,我有時會想,如果我也受測一下解決我的疑惑就好了。
其實一開始我一直覺得我們的測驗會造成練習效果,因為兩次的施測是一樣的,我一直會擔心結果會有影響,那時候本來還希望可以有個對照組什麼的,結果因為時間的關係沒辦法,幸好我們的結果也能證明練習效果是無效的,讓我覺得內隱這個測驗真的還蠻神奇的。
我覺得我們這次實驗很可惜的地方就是受測者有點少,如果受測者可以多一點也許我們還可以發現其他什麼現象﹔另外就是我們挑的那部影片,雖然我覺得它很不錯對於娼妓的生活還有內心辛苦有很貼近的表現,可是在最後那邊卻也有警察的辛苦心聲,讓我覺得有點偏離主題,感覺主題變成是基層勞工以及沒有地位的人員的悲哀,可能會影響測驗,如果有時間希望可以再加以改進在進行對造組的測驗。

影片心得:
其實這片影我覺得真的拍的很好,其實我本來對於罰娼不罰瓢的事情很不贊同,我覺得瓢的人才是最該罰的吧。很多人都認為娼妓是個很不好的職業是低下的人從事的,我覺得現在社會真的貧富差距很大,許多富有的人都不了解別人的悲哀,老是以自己的觀點在看世界,我覺得真該讓他們看看這影片,因為它真的很真實。還有影片中的警察給我很深的感觸,我以前從來不覺得警察人不好或是怎樣,不過後來發生了一些事情<我親身經歷的事>,我就開始很討厭警察,雖然我有點以偏概全,但是自己碰到的時候真的對警察很失望,他們真的很看臉色,認為你是小孩子就對你兇,遇到比你高官的馬上臉色就換了﹔就像影片最後那位警察說的,他們也不想這樣,但是也沒辦法,我覺得台灣社會該改進的地方就在這裡,上層的人老是動動嘴,下層的人就得拼老命,哪時他們可以有同理心,好好站在別人的立場為他人想想,或是真的處理該處理的事情,而不是老是做一些表面功夫給別人看。最後我希望的是我從這部片得到的東西,其他人也可以得到,所以我覺得應該多拍這樣的短片作為教學材料。
XW

星期二, 3月 13, 2007

與C君的書信

Jan 30, 2007 8:03 PM
我有幾項到臺灣大學念心理系的疑問想請教你。

其實我在心裏掙扎塊一個月了,都做不到決定,我目前在某某學院念著學分轉移課程。現在在念著我的第三個學期。由於我念的是ADP,psychology這是學分轉移課程,比如說,當我完成60個credit hour(約二十個科目)過後,我就可以到美國一些特定的大學繼續念學士學位,大約念個兩年多就學士畢業吧!

我打從高中畢業過後就想到臺灣念書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我喜歡華文的環境。可是我統考成績不好,所以進不到任何一所大學的心理系。而我,又不想念橋大,所以到最後還是沒有到臺灣念。。。而到某某學院那裏念了。直到去年年尾12月的時候,我有幸參加了為期三個星期的"馬來西亞華裔青少年臺灣觀摩團"我發覺我還是很喜歡臺灣的環境,想到那裏念書的欲望又再被激發起來了。。。回到馬來西亞後,一直都在盤算著下一步要怎樣走,是要安分守己的在 某某學院念夠一定的學分過後到美國念,還是要轉到臺灣念呢?

我先說說我自己的狀況吧!
我現在的成績並不好,我想是跟我中學成績不好有關聯吧,我把中學時期的不好習慣帶到大學來了,包括該死的惰性!到目前為止,我的英文還是不好,好像還有一點點的排斥。講方面,除了是broken eng之外,很多時候,我還是不能完全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寫方面,自己覺得還是會有grammar mistake,而且常常會為了一個句子要怎樣寫而想很久。。。看方面,還好吧!平時看心裏學課本的時候,看多兩篇就大概可以明白裏面的意思。

我覺得,驅使我有想到臺灣念書的念頭的,應該跟我那爛英文脫離不了關係.有時候我自己也在懷疑我到底是不是在逃避用英文來念心理學(無論如何都好,我是真心喜歡臺灣的環境所以才有想到那裏念的念頭)。當然,我是覺得用華語來念的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若用華語的話,對我在思考方面,表達方面都比較有利許多。(我目前覺得我很難表達我所學到的心理學知識,無論是用英文或華文都好,是不是很扯?學了卻不能表達,還不是等於零?)還有,我念心理系並沒有想到以後的工作,只是覺得,我以後一定會從事一些跟社會有關的工作吧, 可以幫助到別人的工作.還有一個重點是,我以後工作的環境, 盡可能是華語的環境吧! 我比較喜歡說華語遠遠多過英語….所以我想問下你在臺灣大學念心理系的情況。

你們上課時,教授是用華語或英語來教書的?那麼你們課本又是什麼媒介語言?考試呢?好像我目前的情況,可以通過某些途徑入學士班嗎?其實我都有上網到各大學( 台大,政大,中正大學,輔仁大學)找些資料,是有"學士班轉學考"這回事情的對嗎? 我左看右看之下覺得,轉學考好像是唯一途徑了….說實在的,我並不是很想讀橋大一年,再拼進去大學的心理學第一年…若可以的話,我想直接念大學心理系的第二年了…. 我有電郵這些大學的招生部,可是都是沒有下文的了…我的問題大概到這裏吧,真的希望你可以給我一些意見,好讓我決定接下來要怎樣走…

謝謝你的時間,並希望你可以給我回復….
願,大安!

*** ***
Jan 31, 2007 2:17 PM
你好。我大概看了你的狀況,如果要我給意見的話,我會鼓勵你繼續在某某學院念。想問你, 你有申請過臺灣升學嗎?填過自願?結果如何?臺灣是用中文教學,英文課本。考試中文英文都有,要看老師,通常是中文,附上英文名詞。

你說的臺灣觀摩團,來台之前我也聽說過,但最後還是沒有參加。不知道你喜歡臺灣怎樣的環境呢?可以說說嗎?畢竟我已經在臺灣3念了,也可以給你一些意見。我目前人在大馬,現在是寒假,我回來過年。有意見可以直接聯絡我。我的電話是016-362****, 住家03-4149****。我是*俊元。

我不覺得英文不好就來臺灣是一個好的理由,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你的程度差不多跟臺灣人一樣,但這不是稱讚,更不是藉口。因為臺灣人英文普遍不好,閱讀起來蠻吃力,所以大部分的人對英文有恐懼,也因為如此,心理學上的知識常常只能夠從翻譯書獲得。這樣不但在吸收知識上不能與時並進,進步的空間也有限。

但是,看中文書有它的好處,那就是吸收消化很快。這是肯定的。所以,如果可以的話,試試看去找中文翻譯書來念。彌補基礎知識的部分。不要逃避英文,長時間的接觸絕對有利於你的學習。英文的學習環境也是很好的,好好珍惜。

轉學考是給臺灣生的,不是給我們僑生的。

我覺得你還有很多年才會到社會工作,沒有必要現在就限制自己的出路,重要的是活在當下好好把握學習的機會。逃避或許是比較容易且省事的方式,但它對你的成長是一個障礙。學海無涯,惟勤是岸。共勉之。

*** ***
Feb 3, 2007 3:52 AM
俊元, 你好。

謝謝你的回復,我很意外呢!沒想到隔天就有回復了。。。。對於你的意見,我會深思,thanks again!

我05年高中畢業,當時有申請臺灣大學,由於我的統考成績並不太好,所以沒進到我想要的心理系,結果是進到國立高雄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

去年的臺灣觀摩團(2006年第9梯次)是由僑務委員會主辦,中國青年救國團承辦。共在臺灣逗留19天。名義上是遊整個臺灣,實際上也是啦,不過很多地方就只是去參觀當地的名勝地而已(所以,我的記憶大部分就是名勝地,遊覽車,青年活動中心(我們住宿的地方)和餐館而已,也很少走在街道上,所以感受不到那種"國家"的氣息),並沒有真正的接觸到當地的居民, 也沒有什麼機會跟他們交流/瞭解他們。。。

在臺北的時候(我們住在劍潭青年活動中心),我們有兩天自由活動時間,第一天我跟朋友去了臺北地下街,西門町,士林夜市。第二天的自由時間是我最享受臺灣的時候,我跟一個朋友塔捷運去了公關站,遊了台大,椰林大道,附近的羅斯福街(沒有記錯的話好像是叫羅斯福街)和忠孝東路的商店。在台大附近誑了不少書店,感覺真好。

或許你會認為是因為我初到臺灣,所以才會有喜歡臺灣的感覺,就因為新鮮阿,我們都是對新鮮的東西感到特別的興趣吧!這點我也不否認。。。可是,我早在去臺灣之前就很喜歡,很響往哪里了。。。希望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華文字,聽到華語,看到華人的感覺。。。

現在回想起在臺灣的日子,最讓我懷念的不是名勝地,而是走在街道上的那種感覺和美麗的風景。。。

(好像沒有回答到你的問題。。)我再給些例子吧! 比如說,臺灣屈成氏店裏(大部分的商店好像也是)的貼著的標語是"請微笑,錄影中。。。"而馬來西亞商店的則是"偷竊將會被控上法庭或交由警方處理" 相比較之下,你會喜歡看到哪個?應該會是前者吧! 同樣是警惕人不要偷竊,可是臺灣卻用了巧妙的手法把訊息帶出來了,讓人會心一笑。。。馬來西亞在這方面就給我"硬邦邦"的 感覺!

臺灣人給我感覺就是親切。。。好像我們去買東西時,有一打堆試吃的,就算我們吃了,問了價錢過後不買,哪里人都不會馬上擺臭臉(大部分的人),還是很有禮貌說聲謝謝。。。。(或許我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吧)感覺上,臺灣人都比較有禮貌。。。

還有捷運,我也要提一提。一,臺灣捷運裏都有仁愛座,而且廣播會一直提醒大眾要讓位給老幼。我覺得在這種環境下很舒服。。。。有被"教育"要敬老的感覺,且間接被提醒要有謙卑仁愛的心。。。這是有關社會的問題了。。。在kl會給人很不安全的感覺這個你也懂吧?去年的攫奪案更是倡狂,人民都提心吊膽。。。。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等捷運的地方(是叫月臺嗎?)有一區,地上寫著"夜間婦女候車區",其上有攝錄機,這點我很欣賞。。。臺灣政府以實際行動保護女士的安全,而馬來西亞呢?會無端端彈出"若不幸被強姦的話,就倒不如躺著享受"的歪理。。。(沒有記錯的話,是去年吉蘭丹某議員講過得話,其後,他有被許多人攻擊說他不應該這樣說,至於他有沒有道歉就不知了)看到國家政治人物說出這樣的話,我的心情真的不知道怎樣形容。。。。雖然,這只是一小蹉人片面的想法,可是,身為民眾的聽到應該是為民爭取福利,服務的人物說出這種話來,實在是令人不爽。(有關大馬的政治,社會情況你應該也瞭解不少的,所以我也就不多提了)

另外,在臺灣購物都不給朔膠袋子裝物品的,這點我也是要為此舉大力鼓掌。。。在環保意識方面,大馬還落得個遙遙無期才追得上人家呢!

(幾年前略看過龍應台寫的"野火集",那時讀後感是覺得臺灣十年前(1993年)面對的問題就是大馬現在(03或04年,不記得了)所面對的問題,所以那時就覺得大馬比臺灣落後了個十年,果然。。。。

有關我對臺灣的感覺,目前想到的大概就這些吧!

【在taiwan念】
好處 - 華文環境(這是我嚮往的環境)。在臺灣的環境之下求學,我會覺得很舒服,有一種如魚得水的感覺(或許我還沒有看到"苦"的一面,只是一味的想在臺灣念有多好)

壞處 - 可能會較少英文環境。臺灣大學文憑不被大馬接受,且只被一部分歐美國家接受

【某某學院---U.S】
好處 - 英語環境,以後有助於工作。(可是想像一下,有兩堆人,一堆華人,另一堆是洋人,我會覺得自己會比較喜歡在華人堆裏工作,可以講華語)。可以拿到全世界承認的美國大學文憑(意思也表明著我可以到任何一個國家工作,包括臺灣)

壞處 - 在英文環境之下,我覺得屈緊,有自己的意見都表達不出來。(若自己有破釜沉舟的決心的話,應該是可以克服的,就如你所說,逃避是成長的一個障礙)
費用很高(若在臺灣國立大學念的話,四年的費用或許可以等於在美國一年的費用)(雖然我家庭是勉強可以負擔的起,可是我還是覺得有點沒有必要化那麼多錢,只是一個學士文憑而已哦)

在kl並不容易找到心理學的華文翻譯書,至少我就沒看過有。。。

朋友都有給我意見,十個裏面十個都不贊成我去臺灣念的。他們提到一個重點讓我很難反駁他們,他們說,若我喜歡臺灣的話,我可以在美國畢業過後到臺灣工作,生活或定居,那不是更好嗎? 我覺得是我自己任性吧,也衝動。。。喜歡什麼就去做了,而且會很努力的規劃要怎樣做,規劃好過後又要猶豫要不要做那麼"瘋狂"的事情。。。 想請問你,在中文環境之下,你會覺得"吃虧嗎"?考試題目是中或英的?

p/s:政大,中正,輔仁陸續有回電郵了。。。解釋的比較詳細的是政大,負責人說,我可以用現有的學分申請抵免,以進入大一,或我參加轉學考(插考),以進入大二。

願, 如意!

*** ***
Feb 3, 2007 5:18 PM
雖然我鼓勵你繼續在某某學院念,但是如果你真得很希望到臺灣念心理學,我是不會反對的。你可以透過你的學校再試試申請臺灣大學的心理學系,我推薦輔仁,台大,師大,政大,中正。統考文憑有效期是3年,我覺得再試試無妨。

我覺得你在觀摩團中的確學習了不少,主要是不同文化的衝擊所帶來的反思。我覺得你這方面的能力是很好的,同時我建議你以一種更社會關懷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對你的成長會有更好的幫助。

不能否認你看見的是文化上的差異與層次的不同,但就算我們知道我們比他人的社會落後,又如何呢?別人的社會就是比較好嗎?但是,要思考這方面的問題,我們還要做更多的觀察,才能下定論,或許永遠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但是有一種心態我覺得是重要的,至少對我而言,是重要的。那就是尋求自我認同。

現在很多人國人都會覺得自己的國家如何不好,美國英國的教育總是最好,其中有太多的迷思與對權威的迷信。就像有人跟你說到美國念完書到臺灣發展一樣。很多念了心理系就想往外跑,留在臺灣,美國,英國。這是很遺憾的,也難怪我們永遠落後別人,不是因為我們的智商低過人,而是沒有辦法找到自我認同。最好的例子就像新加坡人,幾乎都希望自己是白種人,悲哀啊。

大部分人不鼓勵去臺灣念書的主要原因我想你自己也知道。這些人不是真的接觸過臺灣教育,而是對臺灣的印象不好,因為媒體的炒作,也因為政治因素。很多人嚮往美國,都說美國怎樣好,但是他們也沒有真正接觸過美國教育,而是對世界大國的崇拜與權威認同。

我去臺灣念書之前也問過很多人,跟你遇到的差不多,但我有問在臺灣受過教育的老師,很多都對臺灣的教育是認同的。這樣變成意見摻拌,我到底要相信誰呢?最後,我瞭解了為什麼。

考試試題通常是中文,解釋名詞附英文。我覺得我在臺灣念心理系並不吃虧,理由是我不覺得在某某學院念的學生在心理學的知識範圍有比我好到哪里,最多是比我常說英文,還有會寫英文論文而已。

我自己是因為臺灣念心理學較便宜,便宜過某某學院的雙聯。還有就是臺灣的心理學發展是比較好的。我一開始就想念碩士,所以我覺得學士的學費能省則省。況且我覺得學士在那裏念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日後的成就是靠自己的。某某學院雙聯的外國大學,我也覺得並沒有什麼了不起。

希望我的意見可以帶給你一點點地幫助。

*** ***
Mar 4, 2007 12:01 PM
俊元,

願好!我剛才發了短訊給你,資訊報告顯示"發送暫緩",想必你也回去臺灣開學了吧?

上兩個星期我也回家過年了,過完年後又忙著準備midterm exam,現在終於騰出一點時間整理臺灣升學的思緒了。經過這次考試過後,我覺得自己逐漸能夠掌握目前的讀書環境了,也逐漸習慣用英文去念書,去寫報告。雖然我的英文還是不是寫得很"正統" ,講也不是講得很流利。至少,我現在用英文會用的自然一點了。就你之前所說的,"唯勤是岸",經你提醒過後,我也覺得,只要夠勤力,肯用心,基本上,很多學術上的障礙,還是可以解決的。

無論如何都好,在我似乎快要適應這個環境的當兒,我還是保有想要到臺灣繼續念心理學的念頭,我是有那感覺,若現在不申請到臺灣念的話,以後一定會後悔,一定會後悔。以前(高中畢業後),我錯過了一次機會,現在,實在是不想再錯過機會了。

說會不會不拾得這裏呢?答案是肯定的。這裏所認識到的朋友,跟他們相處久了,怎樣都會有感情吧?就算感情不很深,但大家一起經歷過事情,一起生活過,怎樣都會不拾得的。。。當然,不拾得的還有我目前所擁有的學分啦,因為若真得到台念書的話,就表明我必須從頭開始了,那些學分表面上已經沒意義,可是我在修那些科目的時候,還是從中有學到東西啊,我現在的學分的價值在心中吧。

所以我覺得,我最後還是會選擇到臺灣去吧!我做這選擇的準繩,還是之前跟你提過的,費用的問題和我個人的喜好(這次,就為自己所喜歡的(臺灣的環境)大膽追求一次吧!或許,我要放棄很多,可是,若我不能踏出這一步的話,以後,我相信我也是沒有膽量去追求我所想要的,而只是跟著人家眼中"準繩"去做事。

現在我對選學校及入學還是有幾許疑惑,因此想問下你。之前,你推薦輔大,台大,師大,和政大。我先說台大和師大好了。

台大是the best,進去談何容易?除非他們接受我目前所有學分抵免進大一,不然,幾乎是完全沒有機會進去的了。我本身想進台大的意願也很低,因為他是名校,而我知道自己的水準,所以不想去滿是精英的學校念書,明知不夠人競爭,何苦要逼自己那麼辛苦?

至於師大,他開辦的課程是"教育心理及輔導學系",我略看過裏面的課程,幾乎都是著重於教育心理學方面的。。。好像有點不適合我,我比較興趣是社會及人格心理學。。。我覺得若到師大念,以後的出路好像比較局限於教育界。

我目前心中的選擇有輔大及政大吧。

為什麼你會首推薦輔大呢?我有進入網站看過裏面的課程,發覺他們把心理學分類的很好,就是分為認知科學,社會與人格,諮詢,臨床及工商。我還是想聽聽你為何首推薦輔大。。。我會想要選政大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是國立大學,學費比較便宜。至於他裏面的課程的話,我也略有看過,可是就是不知道要如何與輔大的課程做比較。

好了,就到這裏吧!希望你可以指點一下,但若你最近都比較忙得話,就不需急於回復。

祝,元宵節快樂
新學期愉快

*** ***
Mar 6, 2007 1:32 PM
是的, 我已經過去台灣念書了.很高興你能夠用新的角度看自己的問題.

我推薦輔大的原因是..我能用我自己在輔大的經驗告訴你更多.

目 前是心理學最好的時代, 也是最壞的時代.心理學在短短幾百年的歷史當中典範(paradigm)的豐富性是比其他的科學來得更多的, 應該是最多的.要說心理學目前是最好的時代是其普遍性, 每一天都有更多的人認識心理學,透過心理學認識人. 它比我們平時用經驗看人多了一份客觀, 客觀來自科學. 同時, 目前是最壞的時代, 因為教育不斷的強調實證典範, 大部分研究趨向實驗室操弄變相, 依靠統計數據推翻假設, 但是我們忘記了科學的意義. 為研究而研究, 為昇等而研究, 為學位而研究已經腐化了科學的精神. 我們大聲喊著為人類, 瞭解人, 但人們從我們的研究得到了什麼?

輔大就是一個很好的環境, 讓我看清楚這一點. 我接觸不同學校的心理系的學生後, 發覺這一點.我個人不太喜歡大馬一些學院的教學方式也是如此, 學生往往茫然跟從目前流行的典範, 批評其他典範, 或甚至對自己所學感到茫然, 因為不同典範的東西都有他的道理. 反倒輔大讓我可以接觸不同典範的東西, 讓學生各取所需.

*** ***
Mar 6, 2007 3:58 PM
你好,其實我有點好奇,你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是來自哪里呢?是教授上課時的授課?自己從課本裏面念回來?還是多看人家的文章,上網看額外的課程,從中消化?當然,相信你一切知識來源都是經過精密思考的吧?

輔大心理學系的學生,基本上都比其他學校的學生強嗎?還是說,輔大的心理系學院裏的設備儀器,教授都被別的學校好?

我應該會用統考成績通過"海外聯合招生委員會的招生方式"報名吧,可是志願表單上找不到心理系,只有臨床心理學系,沒有心理學系,我看輔大的網站,是有醫學院的心理學系及理工學院的臨床心理學系兩種,那麼就表示我只能申請輔大的"臨床心理學系了"嗎?

*** ***
Mar 6, 2007 8:52 PM
知識來自求知慾和好奇心.其實生活中 有太多的資訊, 我們都生活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老師說的話, 推薦的書, 自己找書來看, 朋友介紹, 網路瀏覽 ... 太多了.如何將這些資訊串起來, 都要看神的提示與安排, 基本上就像幾條不相干的小溪不斷的流, 最後流到大海, 有點水到渠成的樣子.

台灣你說的那幾間心理系, 師資與教學器材都相當豐富, 不用太擔心.師資的話, 每一所大學的心理系發展的東西不一樣, 不同的教授擅長的東西也不同, 應該說各有所長.

那麼奇怪沒有輔大心理系? 你要不要問問看呢? 那個委員會我是有聽過, 但我不知道細節. 要靠你自己問了.

*** ***
Mar 6, 2007 9:52 PM
總言而之,謝謝你這個月來的指點了 ,我從你身上學到不少東西,也開闊了自己的視野。。。基本上,在某某學院裏面,沒有人會跟我談這些,至於senior,也不會跟我們晚輩提深入的心理學,基本上,我們也不知道他們懂多少。。。

我已經發eail去問輔大的招生組了,希望很快有回復。。。

你今年也大三了吧?希望你新學期愉快啦,有機會的話,還真想跟你談談,呵呵呵呵。好好的念吧,希望我們都有美好的將來。

*** ***
Mar 7, 2007 6:28 PM
我現在大三第二學期. 我也很高興認識你. 我還是不知道你怎麼會找到我的. 無論如何, 我會在心理學的路上祝福你.

其實我已經儘量簡單明瞭的向你解釋你想知道的, 因為怕我自己給你很嘮叨的形象. 希望是沒有. 有空可以繼續來信.

有一件事我想徵求你的同意, 那就是公開我們之前的信件來往. 當然, 我會將你匿名, 如果你覺得有必要. 至於信件內容, 我會放在CARI的心理學交流區那裡, 原因不外是分享你自己的經驗和協助解答那些跟你面對同樣問題的人有
機會分享. 另外會存一份在我的blog中. 希望你能同意.

謝謝.

*** ***
Mar 9, 2007 12:21 AM
你好。

我是從cari那裏得知你的,不知你有沒有印象,去年,我也有在心理學交流區那裏問過你有關到臺灣升學的情況,當時你有說過,既然要到僑大念一年的話(因為我說我的成績不是很好),不如直接在馬念,這句話對我當時做決定是有影響到一點,還有,也有一位心理學的學生告訴我,到臺灣念的話,回到來好像會處處被歧視,可是他還有加上一句,只要我喜歡,去那裏都是一樣的吧,最重要是自己喜歡。。。當時的我,並沒有認真想過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環境(由於沒有經歷過,所以也很難衡量拉),只是很殷切要念心理學,等不及了,就去念了。無論如何,我都不會後悔以前所作的決定,我已經不能回到從前改變當初的決定了。。。

呵呵呵呵。。。你還不算嘮叨吧!反而是我,似乎長氣了一點吧!

至於公開來往信件在你的blog & cari的話,我覺得是可以啦,不過我也請求不要出現有某某學院的字眼(注明某某學校就好了),另外也請把我匿名好了,我覺得你把內容post上去cari過後,我會在那裏再補充一點吧,因為我覺得我不想把到臺灣留學 " 美化" 了, 我想到臺灣,是出自於我自己的意願,而不是因為到臺灣念有多好多好。我覺得自己的性格比較適合在臺灣那種環境念書,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要去探索自己要的是什麼,而不是說," 因為那個選擇A很吸引人,外表看似很美好,而且絕大部分人都認同選擇A是最好的,就因為如此,所以我抉擇A;我是想提醒大家,若自己的條件是比較適合看似沒有那麼美好的選擇B,而自己又很喜歡選擇B的本質的話,千萬不要忽略了自己的"需求",要認真去想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而不是屈服於大眾的壓力去選擇一個大家都認同的選擇.

另外,去年開始,輔大的心理系列入第一類組。也就是說,我已經無望通過海外聯招會的方式申請入學了,因為我是念理科的,沒有考歷史及地理。
輔大通過email跟我聲明,我不能以外國生身份入學,因為我應該是僑生身份....唉,現在再看可以通過什麼管道申請吧.

*** ***

以上就是我們的信件來往, 你看看如何. 基本上我比較希望不做任何的修飾, 因為問題一來一往都有關聯性和脈絡, 如果修飾過多恐怕斷章取義. 況且文字內容不僅是知識的傳達, 它也承載了書寫者的情感表達, 我覺得是重要的.

另外你說到不希望將台灣留學美化, 我是很贊同的. 就算我們自己(旅台同學會)在母校做台灣留學說明會時, 也特別強調這一點. 我覺得出國念書, 不管到那裡都會有它的優缺點, 即便是在國內念書也一樣, 但過度凸顯或美化是會造成偏差的.

星期四, 3月 08, 2007

BABEL

Babel is mentioned in Genesis 10:10 as the home city of Nimrod.
[10] And the beginning of his kingdom was Babel, and Erech, and Accad, and Calneh, in the land of Shinar. [11] Out of that land went forth Asshur, and builded Nineveh, and the city Rehoboth, and Calah, [12] And Resen between Nineveh and Calah: the same is a great city. (KJV)
The story is found in Genesis 11:1-9 as follows:
1 And the whole earth was of one language, and of one speech. 2 And it came to pass, as they journeyed from the east, that they found a plain in the land of Shinar; and they dwelt there. 3 And they said one to another, Go to, let us make brick, and burn them thoroughly. And they had brick for stone, and slime had they for mortar. 4 And they said, Go to, let us build us a city and a tower, whose top may reach unto heaven; and let us make us a name, lest we be scattered abroad upon the face of the whole earth. 5 And the Lord came down to see the city and the tower, which the children builded. 6 And the Lord said, Behold, the people is one, and they have all one language; and this they begin to do: and now nothing will be restrained from them, which they have imagined to do. 7 Go to, let us go down, and there confound their language, that they may not understand one another's speech. 8 So the Lord scattered them abroad from thence upon the face of all the earth: and they left off to build the city. 9 Therefore is the name of it called Babel (confusion); because the Lord did there confound the language of all the earth: and from thence did the Lord scatter them abroad upon the face of all the earth.

Recent Comments